文言文教案

时间:2024-07-14 16:07:12
【实用】文言文教案四篇

【实用】文言文教案四篇

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,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?其实,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,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。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4篇,欢迎大家分享。

文言文教案 篇1

教学目标:

1、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。

2、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、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。

3、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,背诵全文。

教学重点:

1、理解文中的多义词,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。

2、掌握文中名词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,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。

4、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,理解它们的古今义。

教学课时:

3课时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语

我们刚学习过荀子《劝学》,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。通过学习,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,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。那么,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?是自学,或是从师学习?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,但是

二、作者及背景简介

(写作背景)魏晋以来,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,重视家传,。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,虽然推行科举制度,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,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,都有官可做,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,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。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由魏晋世以下,不益不事师。进之世不闻有师,有,辄哗笑之,以为狂人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,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、犯笑侮,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,并著《师说》千古佳文。

在这著名的《师说》,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,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,《师说》即说说从师的道理。

(作者)说起韩愈,我们应该不陌生,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。

韩愈,字退之,世称韩文公,昌黎先生。

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,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,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,阐发孔孟之道,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;语言要新颖,言贵创新,词必己出。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,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、发展,并身体力行,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,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。因此二人影响巨大,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。

三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
齐读,思考: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?当时人是什么态度?找出文中词句。

四、复读课文

1、研读课文第一段

方法:(1)教师范读课文。

(2)注意理解下列问题。

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?首句:推出中心论点:学者必有师。托古言事,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,更增加力度。

为什么要从师?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?

2、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

学者 古:求学的人 今: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

所以 古:用来的 凭借 今:因果关系连词

从而 古:跟从并且

今:连词,表示结果或目的。即因此、就

3、词语活用

吾师道也 师,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

吾从而师之 师,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

5、 讨论:

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

相矛盾?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?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?

6、总结本段

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、重要性,指出择师的

原则,推出无贵无贱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的结论。

7、背诵本段

第二课时

一、检查复习

1、提名背诵。

2、提问个别字词。

二、研读第二段

1、指导朗读。

指导正确断句

如:师道之不传也/久也

2、词句辨析

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(从师的道德风尚)

吾师道也 (学习道理)

师道之不复 (从师的道德风尚 )

惑而不从师 (老师 )

吾师道也 (学习)

师道之不复 (从师)

不耻相师 (学习)

3、古今异义词辨析

众人 古:一般的人众人 今:许多人

小学 古: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:初等教育的学校

4、重点句子解释
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(宾语前置句,之,提宾的标志)

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

(否定判断句,非也构成否定判断)

5、 读本段。思考:本段的论点是什么?

第一层:提出分论点: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 师道的道指风尚;句中两个也,表示停顿。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?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?

第二层:针对时弊,从三方面对比,剖析不从师的症结。

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: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。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: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,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,并给予直接的否定。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: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,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,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。

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。

6、 讨论:《劝学》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、愚人的论述相仿,是哪一句?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?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?

7、 教师总结,学生背诵本段。

三、作业: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

第三课时

一、检查复习

1、背诵 2、字词

二、分析第三、四段

(一)第三段

1、指导朗读

2、自译:师,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

3、简析:列举孔子为例,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

以孔子为例的好处:一石三鸟,典型精当

1)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;2)也说明了从师的3)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

(二)第四段

虽为附记性质,但是紧扣中心。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、行古道,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。既针砭了时弊,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。因此结尾虽然简单,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,围绕了中心。

(三)问题探讨:

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?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?

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,倡导古文运动,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,人们不肯从师而学,李蟠不受风气影响,拜韩愈为师。

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,你能不能结合《劝学》《师说》的内容来分析一下?

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,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?

《劝学》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,永远不停止,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,学到老。《师说》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。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。作为现代人,黑塞论述得更全面,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,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,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(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),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,也就是说,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。没有追求的.学习是低效的学习,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。

三、分析论证结构

提出中心论点

正面阐述(必要性、原则)反面阐述(对比)

例证:孔子 附记:赞扬

四、体会语言: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

五、作业:背诵全文;积累相关文言知识

文言文教案 篇2

一、教学目标

知识与技能

1、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通假、词类活用(名作动、形作名、意动), “其、而、之”等虚词以及判断句、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。

2、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,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。

过程与方法

1、 自主学习探究,了解作者的观点,学习文章对比论证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。

2、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,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。

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

1、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。

2、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,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。

二、学情分析

高一学生在学习《劝学》之后,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。《师说》的学习,教师旨在积极引导,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。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,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。

三、教学重点:

1、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。

2、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。

四、教学难点:

1、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。

2、 把握师道的内涵。

五、教学方法:探究法、诵读法、讲授法

六、教具准备:多媒体课件

七、课时安排:2课时

八、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

1、 新课导入

《论语》中有句话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这句话,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,虚心好学的精神。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。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《师说》流传千古。2、新课教学

(1) 作者介绍(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,再多媒体课件展示)

韩愈(768-824)字退之,唐代河南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,著名文学家、古文运动的倡导者。因先世居昌黎,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,故又称韩昌黎。又因死后谥“文”,故称韩文公。著有《昌黎先生文集》,其散文题材广泛,内容深刻,形式多样,语言质朴,气势雄壮。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、“匹夫而为百世师”,为唐宋八大家之首。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。

(2)古文运动(多媒体课件展示)

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。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“文以载道”、“文道结合”的观点。主张学习先秦、两汉“言之有物”、“言贵创新”的优秀散文,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。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,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。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,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,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。《师说》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。

(3)写作背景(多媒体课件展示)

唐代,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。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、崇文馆和国子学。他们无论学业如何,都有官可做。韩愈写《师说》的社会背景,可以从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中的一段话里看出。柳宗元说“由魏晋氏以下,人益不事师。今之世不闻有师,有,辄哗笑之,以为狂人。独韩愈奋不顾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做《师说》,因抗颜而为师。世果群怪聚骂,指目牵引,而增与为言辞。愈以是得狂名。”由此可见,韩愈作《师说》,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,是难能可贵的。

(4)解题

指出“师说”不是“说说老师”,“说”是一种文体,可以先叙后议,也可以夹叙夹议。“说”比“论”随便些。(《捕蛇者说》、《马说》、《爱莲说》)“说”古义为陈述和解说,因而对这类文体,就可按“解说……的道理”来理解。所以“师说”即“说师”,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。

(5)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,其余同学帮助正音。教师点拨停顿。(如:师道之不传也/久矣)

(6)文本研读

分析第一段:

明确: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,灵活讲解。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。

需落实的字词(学生能点出即可,教师适当点拨):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

重点拓展:判断句、所以(所谓)、所、意动用法

判断句:

1、常见判断句

师者,所以传道受

文言文教案 篇3

一、说目标

二、说考纲

三、说考点

(一)说考点

(二)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

(三)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,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;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,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,指点做题技巧,教案《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》。统计全作对的人数,鼓励学生。

四、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:

《鸿门宴》1999、《劝学》20xx、20xx、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20xx、《左忠毅公逸事》20xx、《师说》20xx。

复习重点篇目七篇:

《谋攻》、《察今》、《六国论》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、《游褒禅山记》、《〈孟子〉两章》、《庖丁解牛》。

五、课堂练习

(一)重点阅读一篇目《察今》三则阅读

(二)课堂练习两篇目《六国论》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,两分钟讲题,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,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。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,板书相关数据。

六、学法总结

七、布置作业

1、《复习指南》:P177《游褒禅山记》、P144《庄暴见孟子》、P145《庖丁解牛》。

2、掌握《复习指南》P131通假字(共43个)。

结束语:

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,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?是为了学习、继承、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。

文言文教案 篇4

教学目标:

1、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

2、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

教学重点与难点:

1、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

2、掌握翻译的要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展示学生课前练习。

1、善哉,祁黄羊之论也!

2、有人于此,指其过而告之则喜,何如?

3、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,比其反也,则冻馁其妻子,则如之何?

4、命召公主入营,立之阶下,不之视。

二、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

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,一般为"主─谓─宾""定(状)─中心词"。但在文言文中,在一定条件下,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,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,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。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:

1.主谓倒装(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)

古汉语中,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,一般放在主语之后,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,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,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。

(1)甚矣,汝之不惠!(《愚公移山》)

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"汝之不惠甚矣!"

(2)冤哉,亨也!

2.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

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,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"以""于"组成的介宾短语,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:

⑴用介词"于"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,译成现代汉语时,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。

例: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

分析此句中的"于蓝"介宾短语,前者应该移到"取"的前面做状语;后者"于蓝"介宾短语应该移到"青"的前面做状语,即译为"比蓝青"。

⑵介词"以"组成的介宾短语,在今译时,一般都作状语。

例:何不试之以足?

分析"以足"介宾短语做"试"的状语。

还有一种介词"乎"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,在翻译时,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。

例: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。(韩愈《师说》)

分析"生乎吾前"中的"乎"就是介词"于";"乎吾前"应该移到"生"的前面做状语,教案《文言文翻译教案》。

3.定语后置

文言文中,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,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,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,或使语气流畅,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,并用"者"结句,形成"中心词+后置定语+者"或"中心词+之+后置定语+者"的形式。

例: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契其舟。

分析此句为"中心词+后置定语+者"构成的定语后置。

例: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分析此句为"中心词+之+后置定语+者"构成的。

例: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。

应注意的是,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,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。

3.宾语前置

文言文中,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,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,其条件是:

(1)文言否定句中,代词作宾语时,宾语前置。对于这类句子,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:一是否定句,一般句中必须有"不""未""毋""无""莫"等否定词;二是代词作宾语。

例:宁信度,无自信也。

(2)疑问句中,疑问代词作宾语,宾语前置。在这类句子中,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。

例:沛公安在?

分析值得注意的是,介词"以"的宾语比较活跃,即使不是疑问代词,也可以前置。

例:微斯人,吾谁与归?

⑶用"之"或"是"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,以突出强调宾语。这时的"之"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,没有实义。

例:"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。"

分析"句读"为"不知"的前置宾语,"句读之不知"的"之"字,是助词,是宾语前置的标志。

有时,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"唯",构成"唯…是…"的格式。如:"唯利是图""唯命是从"等。

三、翻译课内语句.

1.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!

2.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

3.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

4.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者。。

5.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

6.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。

《【实用】文言文教案四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